青海湖 生命的奇迹:湟鱼洄游九死一生创造生命奇迹

2015年06月09日 12:14  来源:西海都市报

要把生态保护作为立省之要。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。 ——省委书记骆惠宁

保护好生态是我们最大的责任,也是建设和谐美丽青海的主要任务。——省长郝鹏

青海湖,作为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,不仅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,也是该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气候调节器。

为了保护湟鱼,保护周边的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植物,修复青海湖复合生态功能,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我省先后5次对青海湖实施了封湖育鱼。二十年来,封湖育鱼工作在省委、省政府的领导下,在青海湖封湖育鱼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和周密部署下,青海湖封湖育鱼工作取得显著成效,裸鲤资源量增长明显,青海湖复合生态功能得到初步恢复。为了让保护湟鱼的行动传递得更远,更好地守护好青海湖的生态,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,近日,西海都市报派出多路记者蹲点调查,推出大型系列报道《青海湖,生命的奇迹》。

洄游奇观

洄游奇观

湟鱼洄游九死一生创造生命奇迹

5月30日,一条刚刚成年的裸鲤摇摆着鱼尾,离开了它的家——青海湖,沿着湖上游的水源沙柳河逆流而上。

伟大的生命历程

青海湖里的裸鲤,又被人们称为湟鱼,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物种,也是青海湖中唯一的大型经济鱼类,在青海湖生态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。每年5月下旬到8月中旬,在湖中生长的湟鱼会沿着入湖河流溯流而上,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,然后再回到湖中。湟鱼洄游会形成“半河清水半河鱼”“群鸟猎鱼”“鲤鱼跳龙门”等奇特的景观,堪称世界奇观。

这条裸鲤的速度并不算很快,一路上经历了多个激流点,要不是小伙伴的提醒,它还差点走进岔路。

中午时分,它终于赶到了距离青海湖已达20余公里处的一处被称为湟鱼家园的水域。但这里,也只是它中途的一个休息点,洄游的路对它来说还很漫长……

湟鱼之所以要洄游产卵,是因为在青海湖高盐度、高碱性的湖水中它们的性腺无法正常发育,更无法完成传宗接代的神圣使命,因此为了繁衍后代,湟鱼只有选择以生命为代价的艰苦跋涉——洄游产卵。沙柳河渔政站的负责人拉加才仁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。

在溯流而上的过程中,湟鱼需要克服重重困难,同时在溯流中的奋力游走,也会促使湟鱼的性腺逐渐发育成熟,最终完成繁衍后代的神圣任务。

“湟鱼的整个洄游产卵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,同时也充满了不屈、拼搏和生命的精彩,令人惊叹不已。‘我来了,我看了,我服了’。”2014年夏季,一名途经青海湖的游客,在见识了湟鱼洄游的壮观景象后,在游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。

生命通道:一切为了湟鱼

5月30日中午,在沙柳河湟鱼家园水域下,已经聚积了大量溯流而来的湟鱼,周围的群众和游客也闻风而来,希望一睹“鲤鱼跳龙门”的景象。但沙柳河新的大桥正处于修建中,工程还在进行,上游的水域出现了截流。原本用于湟鱼通过的堤坝已经出现断流,许多湟鱼只好窝在堤坝下,等待帮助。

“县上已经专门开会研究,大桥工程很可能明后天就必须停工,到那时,我们再把水重新引流到大坝这边来,供湟鱼洄游。”站在观鱼长廊上观察的刚察县森林公安局政委王进明说,由于今年的湟鱼洄游有所提前,刚察县也已经提前进行了部署,“一切以保护湟鱼洄游,顺利产卵为第一任务”。

此时,水下的湟鱼已经呈现出了“半河清水半河鱼”的景象。在20余平方米的狭小水域里,湟鱼的数量已经不计其数,看不见水底,只能看到无数的黑色鱼脊背,大量的湟鱼形成集结之势。

它们会在这几天积攒能量,因为接下来还有更远的旅程。作为湟鱼洄游的几条主要通道,沙柳河长约一百多公里。而湟鱼的最终目的地就在沙柳河源头处。

这是一趟艰辛的旅程,许多湟鱼也许会在洄游途中遭遇不幸。这也是自然的法则,不可避免。人类只能尽最大努力减少外界对它们的干扰。湟鱼洄游不仅是寻找合适的产卵地,同时也是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的系统过程。它们上溯距离越远,鱼卵、鱼苗在淡水中孵化、生长的时间越长,幼鱼的成活率就越高。将沙柳河大坝改造的过程就是为了更好地刺激它们的性腺发育,王进明说。

为给湟鱼提供更多更广的繁殖渠道,2005年起,在拦河坝旁边修建过鱼通道,以便湟鱼能够穿越拦河坝到达产卵地。有了专门的“生命通道”,阶梯式的过鱼通道可以帮助湟鱼轻松跃过台阶的高度。一般情况下,一条雌鱼在一个洄游季通常要产3000-4000枚卵,个头大的可以产上万枚卵,洄游路上一般要产卵两到三次,然而存活率却很低,仅有千分之几。

成功率低:为伟大生命喝彩

根据以往的科学数据,每年小湟鱼在淡水中出生,然后到青海湖中长大,成年后湟鱼再溯河洄游重返故乡,繁殖后代。

“每年的洄游都是一次体力加技巧的大比拼,只有优胜者才能繁育后代。而各种因素的影响,导致湟鱼自然受精的成功率并不高,只有20%左右。而人工受精的成功率能达到85%以上,幼鱼的成活率也能达到80%以上。”在裸鲤人工增殖放流站,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湟鱼人工受精的前期准备工作,今年的人工养殖也随着湟鱼洄游即将开始。

放流站副站长、工程师俞录贤介绍,除了自然繁育的湟鱼外,近几年来,我省每年都会人工培育裸鲤鱼苗,这个数量大约在700万尾左右。将鱼卵取出受精孵化后,将送往位于西宁市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。

“人工采卵受精后,再进行孵化,孵化成功后,将湟鱼鱼苗在人工池塘培育一年再放流到青海湖上游的几条河水中,此时,湟鱼鱼苗已长到7.5厘米左右,等从淡水慢慢适应了咸水环境后,小鱼会进入属于它们的大家园——青海湖,这样的成活率会更高。”俞录贤说。

现场:激流勇进九死一生

在湟鱼洄游的另一条主要的河流泉吉河中,大量的湟鱼也已经开始了洄游的旅程。

数不清的湟鱼在产卵季节布满了河道,层层叠叠的湟鱼使河水的颜色都发生了变化。在浅滩处,湟鱼背鳍露出水面,奋力游走,恰似千帆竞发……

但自然洄游繁殖的道路并不容易,大量的水鸟早在湟鱼洄游前就已经在岸边等候多时,湟鱼不仅要时刻警惕河边等着捕猎它们的鸟类,还要顾及水流。如果水流得太快,它们会被冲下去,湟鱼常常好不容易前进几公里,最后被冲回原地;如果不幸遇到上游下雨涨水,湟鱼好几天的努力就会全部白废。克服了水流,湟鱼还得爬坡,河道里的坡坡坎坎给它们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障碍。

在靠近泉吉河铁路桥附近的一块堤坝处,不断有湟鱼跃起试图越过激流,但是大多都没有飞跃成功,附近的居民说,一是由于鱼儿个头太小,力量不够,而且堤坝也太陡峭,对大多数湟鱼来说可望而不可及,是不能完成的任务。

在过去,由于青海湖周边农田灌溉所需,在湟鱼产卵的各主要河道上修建了拦河坝,正是这些拦河坝阻断了湟鱼上溯产卵之路。现在许多堤坝附近,都修建了“生命通道”,以便它们能够穿越拦河坝到达产卵地。省渔政管理总站的工作人员介绍,通过多年来加强青海湖渔业资源保护和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双管齐下,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1年的2592吨增加到2014年的45000吨,13年增加17.4倍,达到原始蕴藏量的14%,裸鲤群体数量得到逐步恢复。

“今年的洄游才刚刚开始,以后会越来越多。”刚察县的群众说。虽然没有科学的统计,但他们通过肉眼观察,发现通过河道的鱼儿一年比一年多,过去那种“骑马涉水踩死鱼”“石头棍子就能打到鱼”的景象逐步重现,因此产卵季节的河道里随便就能伸手抓到湟鱼。

湟鱼令人敬佩,它本来是一种淡水鱼,而青海湖是咸水湖,水体中营养极度匮乏,但是湟鱼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着。每年的产卵季,湟鱼为了繁衍后代溯流而上,克服困难、前仆后继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完成神圣使命的精神令人敬佩,也给人类一定的启发。

洄游是湟鱼遵循自然法则而展现的生命奇观

洄游是湟鱼遵循自然法则而展现的生命奇观

为了捕捉青海湖湟鱼洄游最真实的场景,零距离展现洄游过程,记者首次使用了水下拍摄器材。我们将相机沉入水底,采取录摄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业,然后取出设备后对录像进行了分析,生动展现了湟鱼在洄游过程中的情景。

水下湟鱼结伴而行的场景、水流从高空落下激起的气泡、全新的角度与构图方式……构成了一幅幅美妙奇幻的水下世界画面。首次水下摄影报道的成功,来自于长期的准备、周密的安排和水下摄影记者的艰辛付出。

经过长时间的调研、奔波、设计和等待之后,5月30日,西海都市报采访组来到青海湖周边的布哈河、泉吉河等处拍摄。记者张海东站在刺骨冰冷的河水中达数小时,才完成了拍摄,在不断摸索中,他积累了水下拍摄经验,克服了光线变化对色温和曝光的影响,并且变换机位、改变构图、精确把握决定性瞬间,让新闻图片有了新突破、新创意。这样,一幅幅让人耳目一新的湟鱼洄游美妙画面,呈现在了读者面前。

数以万计的湟鱼洄游到沙柳河

数以万计的湟鱼洄游到沙柳河

挤满了湟鱼的河道就像拥挤的高速公路

挤满了湟鱼的河道就像拥挤的高速公路

编辑:李默晗 责任编辑:
相关链接
我要评论
合作帐号: 登录 注册|忘记密码?
注册>>
登录
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?

合作帐号登录

×

©iPanda熊猫频道 京ICP备10003349号

860010-1159010100
1 1 1